內容來自YAHOO新聞
流徙與新生
中國時報【10月策展人╱詹正德(影評人、有河book書店負責人)】
一個悶熱的傍晚,整個下午僅有的一位客人不知何時已經離去,河貓小缺跳到桌上喝她水杯中的水,另一隻河貓阿醜在窗邊睡得不省人事。我拿著抹布收拾桌面時心想:晚上大概又只剩我們仨了吧?這時忽然上來一個女孩,背著登山背包,似乎剛從某座山下來,紅色領巾、橘黃色登山鞋,臉曬得黑黑的,是那種很戶外、很健康的膚色。
不久她把背包放下過來問我:「請問有沒有一本書,是你們台灣作家寫香港的?」我立刻聽出她的香港口音。
「你問的是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遠流)吧?」我走到書架前抽出書遞給她,她說係呀,這本在香港賣得好好,剛好來台灣,就想在台灣買。
我說這本看完我都想再去一趟香港了,她說她也是──原來她來自澳門,這我就聽不出來了。
「不過我比較喜歡台灣,我打算搬來台灣住。」女孩邊翻書邊說,彷彿我是鄰家大叔。
香港人移民台灣的數量明顯成長,前不久曾經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之一。事實上,不少香港人來我書店時都曾提起這個話題,但是澳門人也這樣說則是首次聽聞。不過這看起來非常容易理解:如果她是喜愛登山的山友,台灣的山比香港多又高,當然是更好的選擇。
(腦海中立刻有個聲音跳出來質問:大陸山更多更高,為何不去大陸?)
我沒有什麼具體案例可供佐證,但是在李雨夢的《島嶼?浮城》裡,我讀到了15篇在台香港人的訪談紀錄。書裡其實是15個生命遷徙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是6個大男孩):有因為金融風暴而棄港就台的大學教授,有懷抱著獨立音樂創作夢想的僑生,有特別回台服兵役的金融菁英,有仍舊港台兩地跑的高雄茶餐廳老闆,有在墾丁開民宿的年輕夫妻,還有漫畫家、翻譯家、寫作者、廚師、演員等等,看來是各行各業都有。
李雨夢的訪談紀錄非常細緻,她不只聚焦於故事主角做出選擇時的心境,更關切他們在實踐想法的過程中,所遭遇到台港兩地的各種環境差異與實際問題。這能讓兩地讀者發現彼此,現實從來就不只是政治問題,更重要的可能是經濟、制度、環境乃至文化差異,這些全都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從劉以鬯《酒徒》(行人)到哈金《自由生活》(時報),都明示或暗示了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才是移民最大的難關。
這一個又一個的移民故事,使我想起張釗維導演的紀錄片《?天》的電影紀事書──由大稻埕偵探書屋「探長」譚端執筆的《天空的情書》裡,一個又一個飛官的生命故事。
其中身為飛虎隊12位中國飛官之一的陳炳靖,福建莆田人,今年已97歲高齡,於抗戰後期某次出任務時被擊落,雖幸運生還但仍被俘一年多。期間他曾受到台籍日本兵的祕密醫療協彰化市青年創業貸款怎麼申辦最划算助,抗戰勝利被日軍釋放,1949年後隨政府來台,還曾任駐菲律賓武官,晚年卻選擇定居香港,至今將近50年。
這樣輾轉漂移的生命故事,又該如何被看待?台中房屋信貸免費估貸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在某個層面上,《天空的情書》何嘗不能說是時間向度放大到過去70年的《島嶼?浮城》?其間的時空環境變化之劇烈、諸多因素之複雜,實非如今我輩可以完全理解掌握,但透過這樣的訪談追溯,庶幾能使我們更加體認到每一個體生命中的選擇,都充滿了複雜的變數與不可知,甚至能夠懷抱著同樣的思維,去看待、理解完全不同甚至是敵對立場的每一個體的生命故事。
回過頭來看楊儒賓教授這本《1949禮讚》,或許是一個好時機。解嚴後,台灣雖然不斷迸發新的政治思想及力量,然廿多年過去,似乎仍是一片紛亂。台灣雖然自詡民主,但是一提到政治則沒有人不搖頭。追本溯源,或許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地、好好地面對歷史。1949的變局是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關鍵,雖然中共始終對全世界宣告:「1949之後有了新中國。」作者則在書中強調:「1949以後也有了新台灣,1949以後還有了新香港。」1949雖然造成巨大的傷痕,但是也生長出新的生命與意義,如何面對過去而不糾結於創傷,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開展未來的生命。
看看那澳門來的女孩,不就充滿了自信、陽光與美好嗎?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流徙與新生-215006818.html